|
“赤潮”为何物? |
来源:中国仪器仪表大市场信息中心 时间:2008/7/24 浏览数:1501 【我要关闭】 |
|
|
|
赤潮是由于海水中浮游藻类、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。赤潮作为一种灾害,历史上早已出现过,但直到现在才变得比较严重。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,实际上,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,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。如夜光藻、中缢虫等形成的赤潮是红色的,裸甲藻赤潮则多呈深褐色、红褐色,角毛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,绿藻赤潮是绿色的,一些硅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。1937年厦门西港所发生的浮动弯角藻和尖刺菱形藻赤潮,水体黄褐而略带绿。因此,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。 赤潮由于发生地点的不同,有外海型和内湾型之分,有外来型和原发型之别,还有因出现的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单相型、双相型和多相型之异。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赤潮现象。中国古籍和西方《圣经》都有记载。日本于公元732年记录了相模湾和伊豆内海发生的赤潮现象。达尔文在“贝格尔”号航海记录(1831-1863)中记述了巴西、智利海面由角毛藻引起的赤潮。中国在1933年记录了发生在浙江镇海、定海和台州一带的夜光藻赤潮,这次赤潮造成当地贝类大量死亡。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,随着工农业的发展,城市污水和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入海,赤潮现象与日俱增。在日本,1955年以前仅记录了5次,而时过10年后的1965年,一年中就发生了44次,1976年竟高达326次。我国也不例外,60年代以前,仅记录了4次,70年代记录了20次,80年代记录了75次,进入90年代,赤潮更是频繁发生,仅2000年我国近海共发现28次
|
 |
上一篇:
仪器仪表的用途
下一篇:
PH酸度计的原理、分类与使用
【返回顶部】 |
|
|
|